对于汉献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先后被董卓、李傕、曹操、曹丕等人控制。其中,曹操控制的时间最长。对于曹操控制汉献帝的目的,一边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狭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说,控制了汉献帝,曹操就能够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认真的说吗,这是曹操控制汉献帝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那么,曹操为何要这么做。
(相关资料图)
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自从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迁以后,中原地区的各路诸侯,开始了相互进攻,丝毫不顾及之前的联盟情义。与此同时,董卓被杀,李傕等人继续挟持汉献帝,但只能在关中等西北地区称王称霸。在中原大地上,各路诸侯相互兼并,弱肉强食,逐步出现了一些势力比较大的军阀集团。例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等等,都控制了大片的地区。就在这个时候,汉献帝一行人从西北逃回了洛阳,而洛阳当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对于曹操和袁绍来说,谁控制了汉献帝,谁就能够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拥有很大的优势。袁绍在迎接天子的问题上,明显比曹操快了一步。
袁绍的主要谋士沮授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到自己的地盘,袁绍却不以为然,因为袁绍准备拥立汉室宗亲刘虞为新皇帝,看不上汉献帝。曹操的反应也很快,既然袁绍反应迟缓,那么,曹操自然当仁不让。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自己控制区内的许昌,从而开始了直接控制汉献帝的时代。对于曹操控制汉献帝的目的,很多人都认为是为了狭天子以令诸侯。
我们看一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曹操控制了汉献帝以后,盘踞淮南的袁术公然称帝。雄踞北方的袁绍,准备拥立刘虞为新皇帝。盘踞河南南部地区的张绣,屡次进攻曹操的控制区。由此可见,曹操根本做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多就是安抚一下刘表、刘璋这样的汉室宗亲。
对于其他势力比较大的诸侯,曹操根本没有约束力。那么,曹操为何还要迎接汉献帝呢?曹操此举主要是为了与袁绍竞争人才。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起初的对抗中,很多人都曾经投靠过袁绍,例如曹操阵营中的郭嘉、荀彧,刘备阵营中的赵云,以及被称为"三姓家奴"的吕布。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经投靠过袁绍。
由此可见,袁绍的吸引力很大,是人才们的主要选择。我们做一个推测,如果诸葛亮早出生几年,会不会投靠袁绍都非常难说。与袁绍相比,曹操的情况就差得多了。由于自己爷爷、父亲的名声都不好,曹操在招纳人才方面,明显不如袁绍。
曹操的谋士程昱一直建议应该迎接汉献帝,以天子的名义招纳各地的人才。认真的说,曹操迎接汉献帝以后,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实好了很多,各地的人才不断的投奔而来。由于占据了天子的制高点,很多人不愿意效忠曹操,但必须效忠汉献帝,例如荀彧。关羽被包围以后,曾经被迫投降,但也表示自己"降汉不降曹。"通过控制汉献帝,曹操招纳了很多之前不可能获得的人才。
依靠人才方面的优势,曹操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面对强大的袁绍集团,曹操逐步扭转了败局。在官渡大战的过程中,曹操手下各个谋士的表现,明显高于袁绍集团,这就是整体协作能力的差距。
与曹操相比,刘备则一直强调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其实这也是为了接纳人才。有一部分人才不愿意为曹操效力,仍旧渴望复兴汉朝。刘备则紧紧抓住这些人的心理,强调自己是汉室宗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光复汉室。其实,对于刘备的血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刘备集团强调光复汉室的目标,则是阵营发展需要。
但是到了三国鼎立时期,这个目标成为了蜀汉政权很大的负担。由于自己的目标过于宏大,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足,为了整体凝聚力,蜀汉政权不得不屡屡进攻国力强盛的曹魏政权。与蜀汉政权相比,东吴政权则没有这个负担,能够随时调整与魏、蜀两个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