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给毕业生制造恐慌?
2023-06-28 14:21:51 观察网

来源于“每天学点经济学”

AI填志愿神器火了,毕业生也更恐慌了。

在全国一千多万毕业生填志愿之际,各大网站上开始推出号称为AI填志愿的“神器”,其中产品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历年志愿填报、个人性格分析以及学业规划等服务。


(资料图)

更便捷的是,在页面输入分数,就能根据其分数给出AI认为国内几千所大学中,所适配的大学,并且将其分成了可冲击、稳妥、保底三类。此外还会建议第一志愿填报可冲击类大学,依次为稳妥类、保底类。

对此,有观点认为在大数据的驱动下,AI算法是在进步分,例如在信息差方面,AI算法能够及时给予补充。

但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志愿本身带有的主观性质而言,AI算法数更偏向于客观的分析,拿来做参考是可以的,但完全依照AI算法给出的方案,或许可行度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AI志愿神器“横空出世”?

事实上,早几年市面上关于志愿填报的产品以及服务机构,早已出现。

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近2000家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志愿填报”,而且数量增长非常快。

在2014年前,我国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2020年增长到600家左右。

很显然,最初绝大部分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传统的方式,如查阅印刷版的招生目录手册以外,更多是借助PC亦或是移动端来查询各个大学及其专业的信息。

但随着奔赴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卷,各大机构所推出的志愿工具、会员权限更是将内卷发展的无处不在。

不过,内卷的达成与工具的可用性也成为了反比。根据黑猫投诉的情况来看,升学e网通等机构此前所推出的VIP会员所包含的“填报志愿”功能“十分鸡肋”,“完全没有用处”。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无独有偶,另一条投诉显示,“当时买的时候学校一直在推,说什么自愿购买,一直在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是有用的,我的学姐学长也买了报考的时候发现一点用处没有根本传不进系统。”

更大的问题是,当消费者进入填报志愿阶段,平台的当年数据一直未更新。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2022年的“作业帮志愿卡”上。

根据黑猫投诉内容显示,“买完之后马上要到报志愿了,发现新增学校根本没有,学校数量根本不足,导致我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这个志愿卡,很多时候会一直显示服务器错误。”

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年各大科技公司所推出的“志愿”类AI工具,更像是“志愿工具”的2.0版本。

大部分考生对于学校信息的了解和填报,也开始借助“AI工具”。如夸克、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免费智能志愿填报系统。

在高考志愿填报当中,如果仅仅作为了解各高校信息以及志愿参考,那么AI当然也可以产生价值。

但过多的价值,目前市面上的“AI工具”,或许难以满足。

例如,“AI工具”关于各科具体成绩没有输入要求,在生成专业推荐时,并没有对比着成绩做分析。

根据夸克App近日发布的《2023高考志愿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热度最高,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关注度上升最快。

如果根据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专业来说,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数学为基础,尤其是算法上。

如果想从事科研方向,则需要更为扎实的数学基础,还需要学习物理、机械、工程等方面的基础。在学习资料的要求下,甚至还存在对英语水平高低的要求。

可以说,有需求所以存在这门生意,但不代表这门生意就一定是靠谱的。

二、频频踩坑,可靠性为“0”?

2023年的“AI志愿”工具宣传词,如出一辙。

一旦在各大网址上输入“高考志愿”、“高考成绩”等与高考相关的词语,就会看到打着“权威可靠”、“分分钟搞定”、“稳准狠”等关于“AI志愿”工具宣传的字眼。

可以说,在家长、学生急于“稳妥”填报志愿的情况下,每一个宣传的词语都会狠狠地刺激着家长和学生的大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让家长和学生为之冲动。

但实际上,这些软件背后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先以免费咨询为由引导用户注册,在查询学校推荐仍然是免费阶段,想要更精准的选校,则需要另外付费。

事实上,这也并不难理解,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填报志愿”不仅能够作为AI落地的选择,也能在付费规模不断扩大的市场内分得一杯羹。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7.9亿元,预计2023年这一数字将达9.5亿元。

为此,在线下一对一的专家咨询之外,众多拥有大数据为背景的百度、阿里巴巴、网易、猿辅导、知乎等互联网大厂及知名培训机构纷纷涉足其中,并且通过客户端搜索亦或是软件下载、操作简单、无沟通成本等优势脱颖而出。

不过有一说一,在信息上,除了信息聚合快速反馈之外,并没有过多的优势。

例如“志愿填报工具”的数据都来源于公开信息,只不过是 在算法上加上了最简单常见的线差法和位次法。

基于此,“AI志愿”工具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无法提供专业评析和个性化咨询,比如职业规划分析等。

不过,部分“AI志愿”工具也会在功能购买亦或是VIP购买的页面上标注“AI一键填报功能采用大数据独家算法,推荐仅供参考,请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填报”等文字,但踩坑问题同样频频发生。

例如“蝶变志愿”,消费者不仅在2022年踩坑,2023年同样如此。

“蝶报志愿欺诈消费者,2022年院校数据都没有,还号称可以帮助报2023高考志愿,什么数据都没有,骗钱的。要求严厉查处,以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2022年黑猫投诉内容显示,“孩子高考完,需要报考填志愿上网查,好多蝶变的广告,以为真的会像它宣传的一样,结果很鸡肋。联系客服客服也不回复,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得到白花四百多。”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三、可用性不高,只有参考的价值?

通过多平台对比之后,大多数消费者对于“AI志愿”工具的可信度实际上是存疑的。

例如,在对比不同“AI志愿”工具的过程中,如果在不同的软件中输入相同的数据,那么很大程度上得出所推荐的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据北京日报记者以江西省应届理科考生的身份及真实高考成绩分别试用了夸克、优志愿、极志愿、完美志愿四款APP,获得的同一高校录取概率完全不同。如同济大学,四款APP显示其录取概率分别为47%、14%、60%和小于1%,最高概率和最低概率差了59个百分点。

按照每年高考的考生数量、历年分数分布、各大高校历年各个专业的分数录取线等众多走势,AI需要从历年高考所有指标中自动生成最具可行度的模型预测结果,需要通过一定的算法。

当然,算法的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会有所不同。

据新浪财经报道,多位招生办相关人士表示,网上售卖的AI填报志愿卡是基于何种算法、背后的系统目前都不清楚,所以推荐出来的基础数据都有可能存在差别。

往更深处思考,在数据差别的背后,如果存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数据,那将会对学生带来误导,并且错过理想志愿。

不过,当下的“AI志愿”工具在乎的并不是算法所导致的结果,而是寄希望于通过这类软件应用,给予用户一点甜头后引导用户为了达到更精准的指标,进而为此开会员、购买功能。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AI志愿”工具为了达到引流的效果,数据的来源、宣传、软件使用几乎是一致的,但由于使用的算法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存在一定的出入,可信度不高。

另一方面,该工具算不上“成熟”。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志愿的填报,不仅仅是对自身成绩对学校的匹配度,更是自己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对大学美好生活的选择,以及对学校校风的选择。

但这些,很显然不是当下“AI志愿”根据所能做到的。

参考:

半岛都市报:AI填高考志愿,真的靠谱吗?专业人士建议:可作参考,不可依赖

中国经济周刊:高考报志愿,是个技术活

大河网:用AI填报志愿,这样的“风”能跟吗?

中国小康网:AI也能填报高考志愿?数据可靠么

热门推荐

文章排行

  1. 2023-06-28是谁在给毕业生制造恐慌?
  2. 2023-06-28产业规模超过1.2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带来生产新景象 今日观点
  3. 2023-06-28一帆风顺花怎么养水养_水养 一帆风顺花的方法介绍
  4. 2023-06-28苹果公开反对强制在iMessage中进行CSAM扫描的英国法案 称其威胁用户隐私
  5. 2023-06-28csgo开箱网站有哪些? csgo开箱一个箱子多少钱?
  6. 2023-06-28四川农业大学:专家义诊进校园 健康服务暖人心_要闻速递
  7. 2023-06-28写景的作文评语大全简单批语 小学生写景作文评语
  8. 2023-06-28每日时讯!中证红利ETF(515080)近12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盘中成交额已达6194万元
  9. 2023-06-28今年养老金调整方案涨幅3.8% 企业退休比事业退休的养老金有差距吗?
  10. 2023-06-28“年年”和“阿美”火速“破圈”传递健康文化新符号 微速讯
  11. 2023-06-28安徽歙县徽城镇四措并举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12. 2023-06-28又一光伏企业IPO!募资11亿,拿一半补充流动资金
  13. 2023-06-28四川汶川县两地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在全力搜救7名失联群众
  14. 2023-06-28崇信:废弃矿山换新颜
  15. 2023-06-28今日播报!银河退: 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达到1%的公告
  16. 2023-06-28远程锂电池是啥牌子
  17. 2023-06-28天天亮点!073期周航大乐透预测奖号:前区和值跨度重号
  18. 2023-06-28每日播报!理学硕士服_理学硕士
  19. 2023-06-286月28日广东板块跌幅达2%
  20. 2023-06-28全球新动态:电力板块强势 桂东电力、深南电A等涨停 高温引发供需偏紧